三個老兄翻唱過氣天王-Michael Jackson的經典歌曲"beat it"(大陸翻成:被逼的...XD),說實在的還蠻有看頭的,有另一種風味。請欣賞!
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從Digg的浮爛推文說起
Image via CrunchBase
過去的一週圍繞Digg的爭論是: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一小部分Digg用戶在文章推薦中起著過分重要的作用。Digg增加了它排序算法的複雜度用來處理用戶的推文。我認為這個措施並不正確。我的建議是,改變這個網站的設計--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最新的爭論發生在9月5日,一個叫做jesusphreak的人在Digg上發了一篇名為"Digg the Rigged?"的文章,爆料了Digg上一些最近很受關注文章的奇怪現象。jp指出,很多的文章都是被Digg上排名前30的用戶,或者說最受歡迎的前30名(受歡迎程度是通過貼文後被推上首頁的次數決定的),這些用戶中有Digg的創始人Kevin Rose.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人指出這個現象。在今年4月18日,Macgyver在ForeverGeek上發表了"Digg Army"一文,其中包括了最近推了兩篇文章的用戶的名單截圖。有16個人的名字以完全相同的順序出現在截圖中。兩篇文章的前19個名字中,有18個是相同的。在這份名單上,我們又看到了Kevin Rose。
這些事情發生在一起絕不僅僅是巧合。上述文章的作者們強烈認為,Digg被少數用戶操縱提高一些文章的價值,而它們本不應該獲得這麼多的關注。這做法誠然是開網路自由倒車。到現在為止,沒有人認為我上面提到的那兩篇文章是假的:Digg把所有的推文記錄都公諸於眾。毫無疑問的,一小部分用戶對文章的流行度有很大的影響力。(這跟FunP現況有點類似)
在我們為民主的腐敗感到憤怒之前,我們應該讓每一個人知道提出質疑的好處,並且考慮沒有這種惡勢力時情況會變得怎麼樣。
不要責怪用戶
不要責怪Digg的用戶。他們只是按照網站的規則在做。他們摸索出了在所在環境中該怎麼做,這沒什麼問題。模仿Digg的Netscape.com的創建者Jason Calacanis,在他的文章"One User, One Vote"中說道:「那些最受歡迎的用戶贏得他們的位置,他們應該為他們的貢獻受到獎勵,而不是懲罰」。我同意這樣的觀點...,似乎也沒有什麼道理可循。
應該責怪設計
應該受到責怪的是網站的設計而不是它的用戶。排序系統,好友功能,內容的展示方式,推文的容易程度,Digg的這些設計使其成為了一個作弊的天堂。網站的設計讓這種一窩風的推文方式不僅是變得可能,事實上變得越來越容易。
下面是我質疑的一些功能:
文章排名列表
排序是Digg上存在舞弊的主要原因。取得更高的排名成為了作弊的主要動機,因為如果你排名夠高,別人會注意到你,你會有認同感(對人們來說,這點很重要,甚至在社群軟體中也是如此)。另外,根據前面提到的 Calacanis的觀點,高排名可能也是一種收入來源。
好友功能
Digg的好友功能被那些受關注用戶用來快速且同步地推薦文章。好友的歷史頁面會按逆時間順序顯示他推過的文章,因此最新推過的文章會出現在頁面頂部。那些最受歡迎的用戶(彼此都是好友)只需不停地刷新頁面,就可以和其他人保持行動的一致。在幾個小時後,30人的推薦數會給任意一個文章帶來額外的關注,從而更容易造成跟風推文。
顯示推文記錄
在每一篇文章的最下端,有推文者的名字列表--讓Digg上存在作弊的證據曝光。它也是一個說明心理學名詞「社會認同」的絕好的例子。社會認同就是能夠被社會所承認的東西。換言之,就是別人都在做而使得好像是應該做的事。我們通過模仿別人的動作來獲得認同。所以,當看到有人在推一些文章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會跟著去推。或者說,我們讓他人影響我們的決定,幫我們做決定。
遙遠的文章
在Digg上很容易相互影響,甚至不用真正讀過一篇文章,人們就能推它。這是因為Digg只顯示文章的摘要。如果想要閱讀一篇文章,你需要點擊然後到外部站點去看。很多人願意花這個功夫,但是也有很多不願意。
在"It's all a Farce Anyway"這篇文章中,Tara Hunt詳述了一段有意思(同時令人害怕)關於在Digg上作弊的對話。他們貼文,然後讓好友幫忙推。在文章獲得足夠的正面評價之後,「人們就會直接點擊推文(digg),只要他們覺得這個題目還不錯。」,作弊的人說。同樣,這也是社會認同的效用。而它在這裡起了負面效用是因為,文章本身是外語,要讀它需要額外的努力。
容易推文
儘管需要花些功夫才能讀到文章,對它們進行推文卻幾乎不用花什麼力氣。這其實應該反過來...你可以推一篇你根本沒讀過的文章。儘管這個digg功能非常不錯,是一個很好的科技讓我們生活更簡單的例子,但讓生活變得簡單的以至於平凡也有危險。
這讓我想起了Derek Powazek寫的"Design for Community"中的一篇文章,其中他指出,對某物的評價難度越大,獲得的評價的質量就越好。換言之,不畏艱難來作評論的人是真正對被評論主體感興趣的人,他們全身心投入其中並且在作出回應的同時看到真正的價值。
其他因素
Digg社區有自我保護主義傾向。和Digg有關的文章會得到很多正面的關注。如果你想被大家注意,只需要簡單的發一篇類似「被推的十大方法」的文章就行了,大家對此很感興趣。然而,很多Digg社區的會員對於反Digg的內容反應相當強烈。通常,當這些內容出現在首頁的時候,他們會把它踩(Bury)下首頁。這種行為無意間造成這麼一種效果:digg這個行為就是在審查非Digg的內容。
人們也在很多不同的場景下使用Digg。有的時候,我自己Digg一些文章只是因為我想過一陣再讀他們(也就是當成書籤的作用)...對於我現在沒時間讀但似乎對我有價值的文章,我希望過一陣還能找到它們。我想其他人可能也會這麼做,這就造成了虛假推文。當被賦予一個工具之後,人們不一定總是按說明來用它。
結果:推文沒有獨立性
所有這些因素造成的結果就是,Digg破壞了推文的重要規矩:獨立性。正如在James Surowiecki的"Wisdom of Crowds"中所提到的,當一個人不受其他人的直接影響,完全靠自己作出決定的時候,才能保證獨立性。當然,總會有外界因素影響決定--別人說什麼,他們的政黨立場是什麼,他們的當前處境,但是最終他們需要獨立的推文。在Digg上,沒有推文是獨立的,當你推文的時候,你不可避免地注意到別人是怎麼推的。
如果把這和總統選舉時的推文相比較,我們能看出其中的不同。總統選舉的時候,我們匿名推文。匿名很關鍵--一旦具體的推文記錄(誰投了什麼)被看到,我們就已經開始欺騙系統,因為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受他人的影響。推文者的級別會加劇這種現象--想像一下在總統選舉的時候我們能看到別人是怎麼投的...
Digg vs. Del.icio.us
Digg上的推文和類似於Delicious這種網站形成了對比。在Delicious上,推文的時候,人們通常不清楚到底有沒有人看過,也不知道別人怎麼有沒有推。但是,Delicious並不對推文作弊免疫。因為它會有一個受歡迎列表,上面的書籤很容易拷貝到你自己的列表裡,從而提高這些書籤的受歡迎程度,這和Digg上的情況很像。
到目前為止,Delicious似乎受作弊的影響小一些。這可能是因為它的用戶群小很多。但我認為,這也和它的工具本質有很大的關係。Delicious最主要的價值是個人性質的,因為人們用它來儲存對自己有用的書籤。在Digg上面,文章標記這個功能排在推文之後,無論是從界面還是所使用的文字來說。
Digg的回應
在上一週晚些時候,Digg通過更改算法對爭論做出了回應:
「這個更新的算法會監控每一個用戶的推文多樣性。表現出作弊模式的用戶的推文權重會被降低。這並不是說文章不能被推薦了,而是更多樣的用戶能夠保證主頁上文章的價值。」
我想這個舉措並不正確。如果不改變上述功能的設計,Digg上的作弊仍無法避免。因為作弊的存在,他們不得不更改推薦算法。然後其它針對新算法的作弊又會出現,最終又得更改算法。在任何一個社會化系統中作弊都會存在,但是我認為Digg的問題的根本:它的功能簡直就是為了作弊設計的。比起改算法,更好的方法是關注推文的獨立性。當把(別人的)排名和推文隱藏起來,多樣性自然就會提高。導致趨同的原因就是那些展示出的信息。
改變說明了什麼?
即便Digg更改了它的一些功能,來使得推文更加獨立,我們還是不能肯定這就會有效。人們總是想試探社會化軟體的邊緣用途,看能不能用它們做點有用的事情。有時這些嘗試不錯,不過有時候這會損害網站的質量。
Digg不可能說「那我們把這個推文按鈕換個位置吧」然後就算是解決了。這會導致一系列新的問題。不過,他們確實加上了一個新的功能--Digg按鈕會出現在文章的右上角。這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使得人們在推文之前先關注一下內容。儘管現在還不能確定這就是解決方案,至少方向是正確的。
參考出處:
http://bokardo.com/archives/diggs-design-dilemma/
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6個上班打混的小技巧
如果你工作的環境就是儘可能的打混,這裡提供一些有用的小技巧。
你需要……
1.障眼法
用一張看起來很重要的表單或是一封公事的E-mail作為你的螢幕保護主題。當你上網瀏覽一些沒營養的網頁的時候有人突然走近,你要做的就是輕輕點一下滑鼠,迅速逃逸。
2.塞滿日曆
在你的日曆上填滿各種各樣的密語提示和約會,確保沒有人能夠看得懂。在其中的一些旁邊打個勾。你的老闆在安排新工作的時候會直接將你跳過。
提示:千萬不要用便利貼。你要的是一堆看起來滿滿的行程或待辦事項,證明你有多忙。
3.隨身攜帶文件夾
當你離開座位的時候,別忘了帶上一些文件或文件夾,擺在胸前。
4.利用牆壁
在你的隔間或者辦公室,看的到的地方都貼上紙條。
提示:每週至少有一次比其他人晚走,尤其是比老闆晚。即使你就晚15分鍾,也會讓人覺得你很勤奮。
5.注意細節
到了下午2點半,確保你看起來有些衣冠不整,用來進一步證明你多努力工作。男生,鬆開你的領帶。女士們,耳朵後面夾根筆、還要挽起袖子。
6.打電話
撥打那些根本沒人接的電話錄音,這樣就可以很巧妙的讓旁邊的人聽到一些關鍵字,比如「我會盡快回覆」或「馬上跟你聯絡」。
事實:研究證明,一般的上班族在8小時的工作時間裡,有超過2個小時的時間都要打混帶過。
參考出處:
http://www.howcast.com/guides/381-How-To-Look-Busy-At-Work
你需要……
Image by CR Artist via Flickr
- 一間辦公室或是隔間
- 一具電話
- 一個很顯眼、大小合適的日曆
- 一大堆看起來很重要的檔案夾
1.障眼法
用一張看起來很重要的表單或是一封公事的E-mail作為你的螢幕保護主題。當你上網瀏覽一些沒營養的網頁的時候有人突然走近,你要做的就是輕輕點一下滑鼠,迅速逃逸。
2.塞滿日曆
在你的日曆上填滿各種各樣的密語提示和約會,確保沒有人能夠看得懂。在其中的一些旁邊打個勾。你的老闆在安排新工作的時候會直接將你跳過。
提示:千萬不要用便利貼。你要的是一堆看起來滿滿的行程或待辦事項,證明你有多忙。
3.隨身攜帶文件夾
當你離開座位的時候,別忘了帶上一些文件或文件夾,擺在胸前。
4.利用牆壁
在你的隔間或者辦公室,看的到的地方都貼上紙條。
提示:每週至少有一次比其他人晚走,尤其是比老闆晚。即使你就晚15分鍾,也會讓人覺得你很勤奮。
5.注意細節
到了下午2點半,確保你看起來有些衣冠不整,用來進一步證明你多努力工作。男生,鬆開你的領帶。女士們,耳朵後面夾根筆、還要挽起袖子。
6.打電話
撥打那些根本沒人接的電話錄音,這樣就可以很巧妙的讓旁邊的人聽到一些關鍵字,比如「我會盡快回覆」或「馬上跟你聯絡」。
事實:研究證明,一般的上班族在8小時的工作時間裡,有超過2個小時的時間都要打混帶過。
參考出處:
http://www.howcast.com/guides/381-How-To-Look-Busy-At-Work
漆彈小遊戲
這是一款獨一無二的漆彈小遊戲,可以陪伴您度過優閒的的時間。拿著噴槍亂噴也蠻爽的,風格類似CS射擊遊戲,請參考下面這段影片:
Tag: The Power of Paint. Complete walkthrough from Tejeev Kohli on Vimeo.
下載網址:
http://www.thepowerofpaint.com/
Tag: The Power of Paint. Complete walkthrough from Tejeev Kohli on Vimeo.
下載網址:
http://www.thepowerofpaint.com/
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為了興趣還是為了賺錢?
Image by kurafire via Flickr
- 你辛苦建立的部落格,即使每天的瀏覽量都很大,也不能讓你致富。
- 你正在做的義工行列,它幫你改變了生活價值,然而當你把它變成了職業則可能破壞了行善的初衷。
- 你對藝術充滿熱情,但若只是想藉它來賣錢,你會對藝術樂趣感到索然無味。
當你做你所喜歡的事,你會投入更多的努力、關注與時間。這意味著你會得到滿足,也可能為你創造出利潤。但是,詩人是不問報酬的。更糟糕的是:打算通過寫詩賺錢的詩人最終只能寫出有壓韻的打油詩,這時他已經失敗了,他也開始痛恨寫詩。
如今有很多的方式來向公眾展示你的才能與天分。如果你對你的專長與天分有著無比熱情,單純為創作而創作,你也許會發現市場喜歡你所做的。大家閱讀你的文章,為你創作的漫畫人物投票,或者聆聽你的歌聲。只是這一切並不意味著你可以從中獲利而辭去工作,天天寫歌為生。
提示:
1.只是為了賺錢,你可能毀掉工作的樂趣。
2.付出與回報總是不成正比。
我想,最好還是讓你的藝術與商業無關,讓它更單純。
愛你所做的與做你所愛的同樣重要,尤其是當你需要以它為生時。找一份你願意負責的工作,找一份你會愛上的事業。
有個熱愛音樂的朋友,曾打算畢生都做音樂,他在唱片公司做公關。但是他討厭做公關,且意識到在唱片行並不代表他可以做與音樂有關的事情。他沒有找到一份他愛的工作,只是曾經與他熱愛的東西很接近卻無法觸及。我想他還不如當一個兢兢業業的創作者,在空餘的時候創作音樂並在網路上免費分享。然而,他現在是一個疲憊的公關,憂鬱總是寫在臉上。工作時間更長,賺得卻更少,並且做的事情完全與音樂無關。
也許你不能用你的興趣來賺錢。但你可以設法愛上你現在的工作。好好創作你的文章,千萬不要因為它不能幫你賺錢而放棄它。那是很可惜的。
參考出處:
http://sethgodin.typepad.com/seths_blog/2008/10/maybe-you-cant.html
2009年2月18日 星期三
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Google Latitude能搞出什麼名堂?

幾天前Google發佈了行動定位服務Latitude,可以讓人們通過手機跟蹤好友蹤跡。此舉會對剛剛起步的行動社群網路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現在的問題是:Google僅僅是強化行動社群網路呢?還是意圖搞垮競爭對手呢?
Latitude會真的成為行動社群網路嗎?
隨著Brightkite和Loopt等行動分享服務的興起,人們可以在四處走動時通過手機和好友分享文章、圖片和其他內容。這些社群網路提供了一個框架,把人與人串連起來。
但是現在說行動社群網路已形成氣候還為時尚早。人們常去的社群網路是Facebook和MySpace等網站,而非行動社群網路。人們對行動社群網路的接受程度還不算太高。

Google能搞出什麼名堂?
既然Google還是這領域的菜鳥,人們不免會猜測Google對小型行動社交網站的影響。他們如何生存?Google本來就很強大,《華爾街日報》也對Latitude進行了報導,肯定會有很多用戶蜂擁而至,體驗Google提供的服務。
小型網路給人的感覺是自由,而Google這種龐然大物提供的網路則給人一種「老大」的感覺。無論Google提供怎樣的隱私保護設定,對一些人來說,Google無處不在的感覺好像「莫壁鬼」揮之不去。但是光靠這種「Google恐懼症」就能勸阻人們離開小型網路而投奔Google嗎?
Brightkite創始人Martin May稱,Google不會搞垮自己的服務,
「我們主要著重於通過地理定位,讓你和不太熟悉的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而Latitude似乎專注於讓你知道現有好友在哪兒(跟查勤類似)。在功能方面,Latitude目前僅提供和好友分享經、緯度和準確度,其它方面做的很少。」但是他也承認這種現狀隨時可能會發生改變。
真的好友沒在Google上?

真正的好友都不在Google上。Google上的好友通常是那些Gmail上的聯繫人,通過RSS閱讀器認識的朋友,以及部落格的訪客。他們也許是我們的同事,也許是想和我們分享feed文件,或者友情讀者,但是不一定是現實生活中的好友。既然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好友,我們和他們分享自己的地理位置有什麼意義呢?
目前沒有一個網路可以把現實生活的好友或是家人聯繫起來。不管你使用哪個行動社群網路,包括Google在內,那都只是現實人際關係的一部分。真正的行動社群網路會整合所有來自主流社群網路的好友,以及電子郵件中的同事,並且,它可以讓我們通過手機就可以新增社群網路之外的好友。但這真的聽起來有些恐怖,希望這樣的事情永遠不會實現才好。
參考出處:
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did_google_just_kill_all_the_other_mobile_social_networks.php
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不景氣中,航運港口的一偶
這是一個航運港口。由於當前的經濟危機,汽車經銷商庫存賣不出去,車商倉庫也沒辦法容納這些車子,只好繼續擺在這裡。去年12月底為止的一季,光是龍頭Toyota淨損1647億日元(約合18億美元),低於Thomson Reuters預估的淨損 858億日元。為2002年 4月初次公佈財報以來首次虧損。我們實在無法想像,這波不景氣還要持續多久?我們未來還要過多久的苦日子?








圖片出處:
http://www.funtasticus.com/20090121/too-many-cars/








圖片出處:
http://www.funtasticus.com/20090121/too-many-cars/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大學新學期開始後的10個叮嚀
Image via Wikipedia
1.對自己負責:在大學裡,沒有人會時時在你身邊照顧你,指導你走正確的道路。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因此要自己對自己負責。
2.盡快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如果一門課一學期有35次課,那麼每次課都會講授3%的內容。如果第一週就迫不及待翹課,你就會落後8%的內容了。
3.為教授打分數:在剛開始的幾堂課裡,要注意教授所講的是不是你真正想學的?他(她)講課時是否清晰有條理,你是否能跟上節奏。如果不行,就取消這門課吧。如果第一天你就不喜歡這個老師,到了第40天事情只會變得更糟。
4.確認你加入了正確的團隊:有些課程--特別是數學、自然科學和外語--是分等級教學的。你需要確認自己所選的課程相對於你自己的能力來說不會太難也不會太簡單。選課參考的測試以及各式各樣的表格不一定總是正確,所以相信自己對這門課的感覺。為了避免變得更糟,第一週就做出改變吧。
5.詳細檢查自己的課程大綱:標出哪些是重點,哪些不是。開始找出課程的重點及其架構。
6.開始寫筆記:從第一堂課開始就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記筆記可以使你更容易跟上進度,並且在期中考時你會發現,80%的試題都是課堂筆記上寫的。
7.購買課本:你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課本。下面是一些比學校書店更便宜的購書方式(譯註:台灣可能不太適用,僅供參考):amazon.com, bn.com和half.com都是不錯的書本零售商;bookrenter.com可以提供一學期的租書服務;cafescribe.com和flatworldknowledge.com上可以找到電子書;uloop.com, craigslist.com和學生期刊上可以找到書本交換的訊息。
小提示:在購買含有DVD或題庫書籍之前,先確認這些附屬品是否真的有用。並不是所有教授都會用到它們。
8.善用你的時間:在你的日曆上(或者電子月曆)標出重要的日子,比如考試的時間,教授的辦公時間,論文截止日期,以及節假日。注意有撞期的日子,並提早解決。
小提示:現在正是你弄懂電腦上日曆軟體的好時機。Google, Yahoo, AirSet, 30 Boxes, iCal都提供不錯的軟體。還可以看看你的手機或者PDA上的日曆系統,千萬不要錯過任何截止日期。
9.找一個安靜的好地方:現在開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自修並不會太早。當你到了那裡,關掉所有的干擾,像手機,IMing, Facebook和Twitter,這些東西比參加派對更容易影響學習。
10.最後:即使直到第四周才會有考試或測驗,但是大多數教授都會在第一週佈置作業,並且希望你能完成。因此,努力創造一個好的開始,因為你已經交了學費!
參考出處:
http://www.usnews.com/blogs/professors-guide/2008/8/27/10-must-dos-the-first-week-of-college.html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高科技產品--男性專用肥皂
沒錯!劃時代的新產品誕生了,男性專用肥皂,而且用來洗哪裡不用多猜。送禮自用兩相宜,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
使用須知:
1.最好不要用冷水洗。
2.一天最好不要洗超過二次,此產品有高度上癮狀況。
3.不建議青少年使用,因為會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圖片出處:
http://www.amazon.com/Weener-Kleener-Soap/dp/B000SPHPWI
使用須知:
1.最好不要用冷水洗。
2.一天最好不要洗超過二次,此產品有高度上癮狀況。
3.不建議青少年使用,因為會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圖片出處:
http://www.amazon.com/Weener-Kleener-Soap/dp/B000SPHPWI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Twitter還是搞不清楚怎麼賺錢
Image via CrunchBase
像是一些名人如:Stephen Fry跟Barack Obama都是twitter的愛用者,同時該公司也吸引了著名社群網站Facebook出價5億美元收購。
但是話說回來Twitter可能是世界唯一一個價值2.5億美元,卻沒有進行任何適當業務計劃的網路服務。 是的,Twitter有很多好的評價,優秀的服務和高度上癮的特質,它的風采甚至超越Facebook。但是它現階段仍然無法為投資公司賺到一毛錢。
參考出處:
http://www.itproportal.com/hottopics/twitter/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影片分享--童聲合唱"草泥馬之歌"
拜"莓玩沒了"兄分享的這段"草泥馬之歌"所賜,我老婆差點笑到氣喘發作。在此特別轉錄這首經典的歌曲。
我也找到了一些有關草泥馬的典故如下:
在荒茫而美麗的馬勒戈壁上。生活著一群頑強的草泥馬。(因為草泥馬實是主要物種,所以馬勒戈壁又叫草泥馬戈壁)草泥馬們克服了戈壁的艱苦環境,並頑強的生活下來。戈壁上缺少水缺少食物,草泥馬能進食的只有一種草——臥草。然而臥草一般生長在人類的聚集點附近。所以草泥馬一生都是於人類相依為伴的。
在一個草泥馬群居點。筆者認識了朝泥族青年,朝泥兩次。他告訴筆者部族裡只有成年男性才可以配有一匹草泥馬。草泥馬分為三個品質。最下等才叫做草泥馬。中等的叫做臥槽泥馬。而最上等的是狂槽泥馬。狂槽泥馬是馬王,要部族裡騎術最好的人才能獲得。朝泥兩次說自己因為騎術好。還沒成年的時候就獲得了狂槽泥馬。說完他立刻露出的靦腆的笑容。隨即筆者來到了朝泥兩次的家。他的母親熱情接待了我們。喝了些許馬奶,就到了睡著了。醒來後發現朝泥兩次的父親朝泥大爺也回到了家。我便跟朝泥大爺聊了起來。朝泥大爺顯現出了憂傷的表情:「日子不好過了,我們家以前是買馬匹的。現在改行割皮包了。因為草泥馬吃的食物臥草幾乎全被一種叫鶴蟹的動物吃掉了。他說他也不知道鶴蟹是怎麼來的。但是隨著食物的減少。草泥馬數量也在急劇減少。」說罷流下了痛心的眼淚。
鮮紅的晚霞和岩石如同一對輕騎。護送筆者離開馬勒戈壁,在緩緩的落日下看著一群一群的草泥馬湮沒在沙塵之中。或許如果不保護環境。最後倒下的必將是人類……
影片出處:
http://blog.bao3.com.cn/2009/02/blog-post_4973.html
典故出處:
http://forum.imobile.tw/showthread.php?t=1348
我也找到了一些有關草泥馬的典故如下:
在荒茫而美麗的馬勒戈壁上。生活著一群頑強的草泥馬。(因為草泥馬實是主要物種,所以馬勒戈壁又叫草泥馬戈壁)草泥馬們克服了戈壁的艱苦環境,並頑強的生活下來。戈壁上缺少水缺少食物,草泥馬能進食的只有一種草——臥草。然而臥草一般生長在人類的聚集點附近。所以草泥馬一生都是於人類相依為伴的。
在一個草泥馬群居點。筆者認識了朝泥族青年,朝泥兩次。他告訴筆者部族裡只有成年男性才可以配有一匹草泥馬。草泥馬分為三個品質。最下等才叫做草泥馬。中等的叫做臥槽泥馬。而最上等的是狂槽泥馬。狂槽泥馬是馬王,要部族裡騎術最好的人才能獲得。朝泥兩次說自己因為騎術好。還沒成年的時候就獲得了狂槽泥馬。說完他立刻露出的靦腆的笑容。隨即筆者來到了朝泥兩次的家。他的母親熱情接待了我們。喝了些許馬奶,就到了睡著了。醒來後發現朝泥兩次的父親朝泥大爺也回到了家。我便跟朝泥大爺聊了起來。朝泥大爺顯現出了憂傷的表情:「日子不好過了,我們家以前是買馬匹的。現在改行割皮包了。因為草泥馬吃的食物臥草幾乎全被一種叫鶴蟹的動物吃掉了。他說他也不知道鶴蟹是怎麼來的。但是隨著食物的減少。草泥馬數量也在急劇減少。」說罷流下了痛心的眼淚。
鮮紅的晚霞和岩石如同一對輕騎。護送筆者離開馬勒戈壁,在緩緩的落日下看著一群一群的草泥馬湮沒在沙塵之中。或許如果不保護環境。最後倒下的必將是人類……
影片出處:
http://blog.bao3.com.cn/2009/02/blog-post_4973.html
典故出處:
http://forum.imobile.tw/showthread.php?t=1348
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5個讓自己在工作中成長的方法
Image by ForestForTrees via Flickr
1.守本分
對很多人來說,紀律是一個令人討厭的字眼,他們視其為責任或自由的束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Stephen R. Covey(註:美國著名領導學權威)認為:
「只有紀律才是真正的自由,沒有了紀律,人就會成為激進、慾望與情緒的奴隸。」
職場是進行自我約束的最佳環境。舉個例子,對於現代上班族來說,什麼已成為他們開始工作的第一件事呢?答案是:E-mail。Tim Ferriss(註:暢銷書"4-Hour Workweek"的作者)指出,這不單是依賴郵件成癮的問題,它也成了現代職場工作中的最大障礙。所以,為了你和老闆雙贏利益,應該有約束的去查看郵件。多久檢查一次郵件取決於你的工作情況,一般情況下儘可能減少查看次數。
如果這個方法對你沒有說服力,那還有很多種其他的方法有助於你在工作中提升自己。例如,儘量克制自己去在工作中吃零食或者聽音樂的衝動。最後,關於這一點需要時間去適應,然後堅持到底。
2.有效率的工作
有效率的工作,比如:時間管理就不僅適用於工作,它在生活中同樣有用。如果你將時間管理運用到你的工作生活中,如收集資訊、數據處理、組織、檢查以及執行,這些都會很自然的融入到你的生活中去。畢竟,如果你可以讓自己高效的工作而後又有身心的放鬆,為什麼不把這種習慣帶到生活中去呢?
3.培養你的人際關係
在一個滿是陌生人的聚會裡你會感到尷尬不安嗎?果真如此,那就試著在職場中培養自己與人交際的能力。下面這些練習可以幫助你提高人際能力,在與別人打交道時充滿自信。
- 與工作夥伴多進行交流
- 掌握閒聊的藝術
- 努力記住他人的名字
- 專心的聆聽
- 對他人投以真誠的關懷
4.盡力做到最好
如果你並不熱衷於你的工作,那就會很容易就陷於一種麻木。這意味著你對自己的客戶無所謂,對自己平庸的業績無動於衷。這種態度不僅會成為你事業的阻礙,更危險的是,它會變成一種麻木的生活態度。如果你投入到工作中力求做到最好,即便是最小的任務也漂亮的做好,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就像亞里士多德說的
「我們終究會變成--我們反覆在做的那個樣子。」做到最好,最終會成為一種習慣。
5.多用自己的腦袋
在我自己和同事們的身上,我都會發現一種奇怪的情況就是懶的動腦。就是做什麼事情都避免運用大腦。比方說,你是不是經常用計算機去統計數目?又或者在你需要瞭解一些東西或問題的時候,不是先自己去找到答案,而是詢問你的同事?解決這些懶惰行為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努力在工作中多用用自己的腦袋。
參考出處:
http://www.pickthebrain.com/blog/5-ways-to-work-on-yourself-at-work/
影片分享--陌生女孩的相機
這部影片描述一個男孩撿到一個陌生女孩的相機,藉著相片裡的線索希望能找到她。全片沒有對白,就像我們身邊匆匆經過的陌生人一樣,只是短暫的交會...
A Thousand Words from Ted Chung on Vimeo.
A Thousand Words from Ted Chung on Vimeo.
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很猛自拍-退休後的生活
這不是我的大頭貼嗎?XD~話說從帝國退休後,帶著老婆不務正業,一直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不再過問江湖的那些鳥事。回想起來,那段打打殺殺的日子簡直是噩夢一場...
幻燈片出處:
http://www.flickr.com/photos/redandjonny/sets/72157602303072412/
幻燈片出處:
http://www.flickr.com/photos/redandjonny/sets/72157602303072412/
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Gmail成功背後的辛酸往事
Image via CrunchBase
Paul Buchheit這位Google前員工,同時也是Gmail創作者,他最近就在部落格中透漏,Gmail剛開始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讓人看好,即便有人使用 Gmail也只是衝著它的搜尋功能,甚至有人建議砍掉Gmail這個項目。或者將這個項目推倒重來,開發一種帶有客戶端軟體的企業級產品,而不是用 JaveScript搞出Gmail這樣一個東西。
我們於2001年8月開始著手Gmail。在很漫長的一段時間裡,幾乎沒有人喜歡它。有些人因為要搜尋的原因而使用它,不過他們卻有沒完沒了的抱怨。有不少人覺得我們應該幹掉這個項目,或者「重新啟動」做一個企業級的安裝客戶端的軟體,而不是這些亂七八糟的Javascript東東。即使到了2004年4月1日我們正式發佈它的那天(在我們開始工作兩年半以後),很多Google內部的人士仍然在預言它的覆滅。這個產品太奇怪了,沒人願意改變email服務。我被告知我們將永遠也不會有超過100萬的用戶。在我們發佈以後,反饋出人意料的好,除了那些以種種理由憎恨它的人以外。然而,它常常被形容為「太小家子氣」,和「出了矽谷就沒人用」。
金融時報報導說Gmail有1億用戶而且成長率仍然驚人:
「Gmail在過去的一年在美國取得了一席之地,用戶正在以40%的速度增長,相比之下Yahoo只有2%而微軟mail則下降了7%。」
儘管郵件服務的競爭者們都提高了他們所提供的東西和儲存空間,使得那些原因不再是區分他們的標誌,Gmail仍然向用戶提供了一種無法匹敵的體驗。用過Gmail以後,你將不再會明白為什麼Yahoo把「傳送按鈕」放在訊息之上,以及為什麼Yahoo郵件會認為顯示新聞和天氣會比顯示你的收件箱更重要,為什麼Yahoo仍然在為了那些Gmail已經免費提供的功能而收費,為什麼Hotmail會在每一頁頂部顯示一個巨大的廣告欄,還有為什麼你不能自動將郵件轉寄給一個非Hotmail信箱。Gmail做了如此之多的正確決定使得人們很容易忘記它的一些怪異、宕機時間和軟體錯誤。
正如David Pogue2004年所說的
「即使是在它更早期的狀態,當僅僅向數千個測試者開放的時候,Gmail看來注定將會成為自Google本身以後最有用的網路服務。Gmail無比清潔,快速,更有用,更有效,更少廣告,比其他基於Web的電子郵件服務更少限制。」
這些年來,對Gmail的看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儘管Gmail並沒有取消那些有爭議的功能比如文字廣告或會話。從懷疑「Google閱讀你的郵件」到酷酷的Gmail邀請函,Gmail用持續的改進和超越人們的希望變得非常成功。
參考出處:
http://googlesystem.blogspot.com/2009/01/on-gmails-success.html
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
對追蹤者人數念念不忘,耿耿於懷
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真正的贏家都會創造出一種「數字強迫症」。
比如Qwitter,我安裝完用不到一天就拆下來了。並不是因為網站設計不好,也不是因為網站服務和網站宣傳有出入,原因正是該網站所宣傳的那樣:如果有Twitter上的好友不再追蹤你了,Qwitter會告訴你。
如果是我不認識的(Twitter)追蹤者離我而去,那就算了,晚上多喝兩杯,幾天就可以忘掉。但是第一次我的好友(未曾謀面,但是聊過幾句)離開時,我卻感到淡淡的憂傷,猶如一種強迫症。結果證明,從「我上一句話說錯了什麼?讓他們離我而去?」到「我的生命注定要在孤單與冷漠中死去」僅有一步之遙。
所以,我選擇離開Qwitter。對那些有經驗的老鳥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服務。但是我還是敬而遠之,直到我弄明白到底是什麼力量讓我對Twitter上的追蹤者人數唸唸不忘,耿耿於懷。

你好:老兄!我們素未謀面,但是我發現幾個小時前你不再從Twitter上追蹤我了。能告訴我為什麼嗎?
參考出處:
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cartoon_obsessingoverfollowers.php
比如Qwitter,我安裝完用不到一天就拆下來了。並不是因為網站設計不好,也不是因為網站服務和網站宣傳有出入,原因正是該網站所宣傳的那樣:如果有Twitter上的好友不再追蹤你了,Qwitter會告訴你。
如果是我不認識的(Twitter)追蹤者離我而去,那就算了,晚上多喝兩杯,幾天就可以忘掉。但是第一次我的好友(未曾謀面,但是聊過幾句)離開時,我卻感到淡淡的憂傷,猶如一種強迫症。結果證明,從「我上一句話說錯了什麼?讓他們離我而去?」到「我的生命注定要在孤單與冷漠中死去」僅有一步之遙。
所以,我選擇離開Qwitter。對那些有經驗的老鳥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服務。但是我還是敬而遠之,直到我弄明白到底是什麼力量讓我對Twitter上的追蹤者人數唸唸不忘,耿耿於懷。

你好:老兄!我們素未謀面,但是我發現幾個小時前你不再從Twitter上追蹤我了。能告訴我為什麼嗎?
參考出處:
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cartoon_obsessingoverfollowers.php
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