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免費」的危機
人人都希望得到免費的午餐——我們為了得到一杯免費的飲料而排隊、為了一個免費的賬號而耗時申請、還會為了一份免費的禮物而買下第二輛車。我們喜歡免費的東西,即使知道「免費」不過是一個幌子罷了。一杯免費的飲料下肚後,我們要為接下來的三杯付錢;銀行用我們存進這個免費賬戶的錢來投資盈利;汽車銷售商所贈禮品的價值和一輛汽車的利潤比起來真是無關痛癢。但是,這些幕後因素絲毫不影響我們對「免費」的痴迷。但是,「免費」這個概念是否會讓我們陷入一個危險的境地呢?
市場商人在很早以前就意識到了「免費」的誘惑力。幾十年來,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在打著「免費」的招牌去吸引本地消費者。但最近,面對「顧客永遠不需要付錢」的招牌時,我們對「免費」的痴迷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程度。為什麼?因為生意人靠做廣告來賺錢。市場商人樂意為能接觸到客戶而付錢,而客戶則是只要不付錢就什麼都肯幹。所以,網路就成了有史以來最好的中間人。
我們是否快要陷入危險的境地了?我們所走的這條路能讓消費者變糊塗,至少也能形成壟斷。在一個文化中,如果人們認為越來越多的服務都應走向免費化,那麼這樣的文化是不健康的。
「免費」有道理嗎?
如今,大多數的在線服務都是免費的。也就是說,人們不需要付錢去使用這些服務,而服務供應商通過廣告來牟利。其原理是,只要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這項服務,就會產生更多的流量,自然也就瀏覽了更多的廣告,從而取悅了廣告商。從表面上看來,這的確有道理。然而,新聞報紙上的廣告用的也是這個原理。但像《紐約時報》這樣的暢銷報刊也不是免費的,也是要花錢去買的。
傳統的新聞報刊業同時提供了訂閱服務和廣告服務。訂閱服務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只要出版物受歡迎就能擴大營業。而廣告就被挨家挨戶地送達,並有了一份詳實的客戶信息。
但是,這種經典的運作模型也僅限於此了。在這樣一個大膽的新時代裡,取消了訂閱服務費,銷售人員也被「按廣告每千次收取費用」(CPM)廣告模式所取代。問題在於,事情往往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當經濟不景氣時(如2008年),第一要裁減的就是廣告費用。那麼如果你們公司的唯一盈利來源是廣告服務,那麼你們的年利潤將受到重大打擊。曾能幫助公司度過難關的傳統訂閱服務現在也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不在會為這項服務付費。
第二個問題在於Google。網路廣告最誘人的地方在於它是可以被追蹤的,即投資報酬率(ROI)是可知的。Google的「按點擊收費」(CPC)模式要比傳統的CPM模型高明得多。但又有多少公司可以模仿Google的這種運營方式呢?《紐約時報》可以採用這種CPC模式嗎?這要看情況了。此外,Facebook證明它也在這個領域的競爭之列。誘使人們去點擊廣告仍是一項重要的研究。
當「免費」並不那麼純粹
雖然我們仍不清楚在一個經濟體裡是否可以有那麼多公司只靠廣告來賺錢,但我們已經知道對許多公司來說「免費」算得上是一張王牌。看看最近這個例子:IBM用「免費」摧毀了Java的軟體工具市場。一天,某個IBM公司的員工正在思考如何能賣出更多的Blade伺服器。突然一閃念,他想到可以通過免費提供這些集成開發環境(IDE)來徹底封殺對手,並為銷售其最昂貴的產品打開方便之門。
Eclipse及其周邊產品用來調試Java代碼並不是最好的,但作為一個免費軟體來說已經夠好了。公司不需要在考慮付多少錢來購買產品,因此IBM的戰略是非常成功的。所有的這些在幾年裡就發生了,在對開源軟體歌功頌德的時候,人們自然看不到IBM的壟斷地位,其結果就是軟體開發工具業裡缺少了創新,畢竟,誰願意和「免費」相競爭呢?
從「免費」到帝國
誠然,IBM並不是唯一一個發現了「免費」的威力的公司。網路巨頭Google也用了同樣的戰略來擴大自己的規模。一時間,Google成了用戶心目中的搜索引擎之王,通過廣告而不是收費服務來創造利潤。Google讓我們能免費獲得全球的信息,真是太偉大了!
但下一步就有些不光彩了:GMail。Google想讓我們擁有更好更簡潔的電子郵箱,其策略就是利用廣告。郵箱旁的廣告讓人看得很不舒服,但我們也學會了忽略這些廣告從而使用這項服務。行。
但是再接下來的這一步就不公平了:Google Office。Google為了整合世界信息,她也嘗試著要消滅她的勁敵:微軟。正如微軟也在搜索引擎業發展一樣,Google也涉足了微軟盈利最多的辦公軟體市場。而且,Google用了幾乎「免費」的戰略。對個人用戶來說,Google的網上辦公軟體是免費的,而對商業用戶來說,這項服務也是非常廉價的(Google不能讓企業軟體完全免費,否則那些公司會嚇壞的)。
問題的關鍵在於,Google之所以能夠發佈那麼多免費的軟體是因為它在搜索引擎上所獲得的成功。這種做法現在很公開,但卻是錯誤的。這好比一種危險的撲克遊戲,Google能夠靠這些來提升股價,但對於公平競爭和商業道德來說又會發生什麼呢?這是一種對市場的粗暴入侵。當然,比起Microsoft Office來說,我們更喜歡輕便的Google Docs,但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這種「免費」是荒唐的。如果Google想進軍電子商務行業,那他可以通過提供免費的書籍來將亞馬遜公司排擠出去,我們將作和反映?
「免費」的一代
可悲的是,許多人都會覺得Google提供免費書籍是件大好事。畢竟,在這樣一個社會裡,我們都希望免費地獲得信息,所以能夠獲得免費的書籍也不存在什麼問題。這種一種錯誤的關鍵,但卻已經廣泛流傳。我們已經培育了一代不願意付錢訂閱報紙的人。「免費給我些東西,只要粘些廣告在上面就行。」
還有一個原因。現在的孩子們不僅有著期待事物免費的觀點,更覺得凡事都應該免費。我們所處的網路是免費,但為什麼呢?電話不是免費的,電視不是免費的,衣服、事物、住房——所有除網路以外的東西都不是免費的。這不是一種矛盾嗎?
幾十年前,人們期待得不多,只知道努力工作以求生存。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免費,也從來不希望得到。但是現在,人們在網路上期待著「免費」。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一代,期待免費午餐的一代,還能努力工作以獲得和我們當初一樣的生存環境嗎?
結論
事物的底線在於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當你在度假時看到一個標誌牌上寫著供應免費的午餐時,你就應該料到一定會有些附加服務伴隨著它。同樣,網路上的「免費」也並非真正地免費。我們用時間和注意力來換取這些免費的服務,並成為廣告的對象。
當然,這個問題是很複雜的。從廣告的效益到壟斷市場的博弈,「免費」正讓許多人感到緊張。博物館是免費的因為我們要繳稅,但Microsoft Office並不是免費的所以也不應該免費。
參考出處:
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the_danger_of_fre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