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投資銀行有沒有未來?

本世紀初,當銀行不知如何賺錢時,華爾街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多學著點高盛吧。」這家受人尊敬的投資銀行的盈利能力與風險承受能力讓銀行老闆們羨慕不已。但是好景不常,今天的銀行家們都祈禱自己「別像高盛一樣」。

今年初,華爾街還有5家獨立的投資銀行開張營業,目前則只剩下了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對於投資銀行能否存活的懷疑開始流行。9月16日的業績公告會議上,兩家投資銀行的CFO不得不努力驅趕分析家們關於他們能否自我生存的疑問。投資者們還在消化雷曼兄弟倒下所帶來的影響,而這兩家投資銀行的信用違約掉期(CDS,預防違約風險的一種金融衍生產品)的價格也大幅上漲(見圖)。

既有投資銀行業務又接受存款的綜合性銀行此時則處於優勢地位。貝爾斯登與美林則在兩家綜合性銀行——摩根大通與美國銀行——找到了庇護所。來自英國的綜合性銀行巴克萊,也在小心翼翼的處理雷曼兄弟的部分資產。花旗集團被認為是危機中最慘痛失敗者之一,但他的態度卻突然樂觀:內部人士開始宣揚其穩定的收入和存款儲備的優勢。

原先對綜合性銀行的厭惡也減弱了。1933年的《Glass-Steagall 法案》曾將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分離,儘管1999年該法案已廢除,但綜合性銀行這種模式在美國仍然飽受猜疑。 9月14日,美聯儲宣佈暫時放寬商業銀行向投資銀行貸款的限額。但許多人也懷疑這項措施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效果。雖然綜合性銀行的投資銀行部門名義上必須單獨籌資,但他們母機構的評級使得融資規模有限。由於同樣的原因,如果他們陷入困境,將會影響到整體的平衡。這些猜疑和華爾街的劇烈整合,都反映了廢除《Glass-Steagall 法案》帶來的影響。

高盛和摩根史坦利能獨立存活麼?若在平時,這個問題看起來有些可笑。兩家銀行第三季度都實現了盈利,摩根史坦利也借此輕鬆應對各種猜疑。競爭對手的倒下可以讓他們抓住更多的機會,並且已經讓他們增強了定價能力:摩根史坦利主要經紀業務的收入達到新高。針對他們的風險已經有所減弱;他們都可以接觸到足夠的資金與充足的流動性,並且他們都有很多理由宣稱自己比其他的競爭對手更加善於管理。

當然,問題在於現在絕對是一個非常時期。儘管公司極力澄清謠言,但有關摩根史坦利尋找合作夥伴的消息依然不脛而走。據《經濟學人》報導,可能的合作夥伴就包括美國瓦喬維亞銀行(Wachovia)和中國的中信集團(Citic)。

對於投資銀行的獨立存活存在三個疑問。第一,破產風險。投資銀行的槓桿比率高於其他銀行(至少在美國是這樣),因此更加劇了降價資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他們沒有帳面上的安全警戒線,因此資產受市場定價的限制較小。與商業與零售銀行相比,投資銀行也缺少穩定的收入。換句話說,他們犯錯的餘地很小。高盛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口碑很好,摩根史坦利也做的不錯。但是在今天,要投資者憑藉信任進行評估和對沖操作是越來越難了。

第二,對於他們基金組成的擔憂。作為一個整體,純粹的投資銀行嚴重依賴於短期資金,尤其是回購交易——即對方將一些金融資產作為自己借款的擔保。兩家依然存活的投資銀行都宣稱,自己不會面臨突然缺乏流動性的風險——就像當初的貝爾斯登一樣。他們也強調,零售存款也和大規模市場一樣變化無常:去問問Nothern Rock(英國最大的抵押銀行之一)和IndyMac(美國最大的存貸款銀行之一,已倒閉)吧,他們都在短期內失去了很多存款。雖然如此,進一步轉向長期的不確定的融資方式也將是生存的代價,對摩根史坦利尤其如此。

上述問題將增加成本,這也引出了第三個問題——盈利能力。隨著融資變得昂貴,槓桿作用減弱,對投資銀行的服務需求也相應減弱。當市場結構性融資復甦時,回報率就不如從前了,許多服務的需求並不會消失。但對於一個信用缺失的市場,綜合性銀行會經不住誘惑,利用自己的借貸能力從投資銀行那裡搶奪利潤豐厚的業務。歐洲一家銀行的老闆就說:「別只是給我骨頭,也留點肉在上面吧。」

由此看來,綜合性銀行對股東和監管者都會帶來好處,然而有些好處僅僅是幻影而已。對監管者來說,規模大、多樣化的金融機構或許比投資銀行穩定,但同時也帶來系統性風險。有分析家稱:「綜合性銀行就相當於受監管的、抵押業務支撐的超級債券。風險或許小了一些,但從來沒有消失。」存款融資比承銷融資便宜,一部分原因是存款更加安全,保護消費者的措施可能也阻止銀行承擔損害消費者利益的風險。

對於股東,綜合性銀行同樣會帶來一些問題。這種模式之所以有吸引力,部分是因為資產價格不由市場決定,這本身就敲響了警鍾。任其發展的巨無霸就像開足馬力的投資銀行一樣難以管理。瑞銀與中信的股東將不會從這種模式所證明的一些概唸得到什麼好處,因為這兩家機構依然健康。如果獨立的投資銀行能夠存活,很明顯他們需要一些改變,但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投資銀行。
?

參考出處:
http://www.economist.com/finance/displayStory.cfm?source=hptextfeature&story_id=12274054